隨著國內車市持續(xù)高歌猛進,在投資擴能上一向低調的寶馬汽車,上周發(fā)布了一個龐大的擴張計劃———未來數(shù)年新增投資50億元,建設一家新工廠,并將華晨寶馬目前產能從4萬輛提升到最高40萬輛!
這是寶馬汽車與華晨在華成立合資企業(yè)6年來,首度明確新階段發(fā)展計劃。本次擴產項目協(xié)議的簽訂,意味著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寶馬在華將有足夠產能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對在國內高檔車市場領先的奧迪汽車繼續(xù)進逼。
未來將引入多款新車
“期待已久的華晨寶馬二期工程終于簽約了,”11月12日,寶馬集團和華晨集團就合資企業(yè)二期擴建項目簽約儀式上,華晨汽車集團董事長祁玉民始終難掩興奮的表情。經過近3年時間的談判和博弈,多次的傳聞與否認,在華晨寶馬擴大產能問題上,雙方股東終于達成了一致。
按照規(guī)劃,華晨寶馬將在明年年底前把沈陽大東區(qū)現(xiàn)有工廠產能從目前的4萬輛逐步提升至7.5萬輛,同時宣布于2010年啟動一個初期產能在10萬輛的新工廠。該新工廠還將預留20萬輛的產能拓展空間,這意味著其總產能最高能達到30萬輛。華晨汽車董事長祁玉民還透露,未來還能夠通過其他一些措施在兩個工廠再拓展出2.5萬輛的產能,這意味著寶馬在華已規(guī)劃了近40萬輛的產能。
為此,華晨與寶馬預計將新增總投資50億元,華晨寶馬雙方股東將按照1:1的比例進行投入。而在華晨寶馬成立的過去6年中,總投資為45億元。在新工廠啟動的同時,還將增加寶馬3系和寶馬5系長軸距版汽車的產量,同時尋求機會引進滿足中國客戶需求的新產品。
寶馬汽車高層透露,專為中國市場開發(fā)的全新一代寶馬5系加長版將在明年年底上市銷售。另外,隨著奧迪Q 5明確將進行國產,寶馬未來亦將引入全新一代X 3進行國產。據(jù)悉,明年4月份的北京車展上,華晨寶馬將有新產品展出。
擴產博弈3年終有所獲
本次擴產協(xié)議的簽訂,意味著華晨寶馬股東雙方歷時近3年的談判,終于達成了一致。自2006年,隨著寶馬在中國銷量的迅速增長,有關寶馬增資擴產的消息便傳得沸沸揚揚。當時的消息是,華晨寶馬二工廠2006年底就將動工建設,但不料因為股東雙方互相博弈,一直拖到現(xiàn)在。
其間華晨汽車高層多次透露,華晨寶馬擴能工程將啟動,但每次寶馬大中華區(qū)高層都會忙不迭出面否認,讓外界相當詫異。華晨與寶馬由此給人留下為擴能艱難博弈的印象。盡管在12日的簽約儀式上,祁玉民出面否認雙方表態(tài)稱,雙方并無太多分歧,但他當年一句“華晨與寶馬從未停止過博弈”的說法,一直讓人印象深刻。
2008年9月5日,在華晨寶馬成立5周年慶典暨第10萬輛轎車下線慶典上,當時遼寧省主管工業(yè)的副省長劉國強在發(fā)言結束時公開稱“希望二期工程能在年內開工,18車型盡快投放中國市場”———這被普遍視作遼寧省政府和華晨汽車公開對寶馬汽車施壓,股東雙方劍拔弩張的較量,顯示出雙方談判的激烈。
在此期間,在合資關系中一向強勢的寶馬汽車,有了多做一手準備的想法。據(jù)報道,早在2007年,寶馬就開始與上汽進行接觸,洽談生產7系轎車。不過,后來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fā),雙方的接觸被迫中斷。
到了今年6月,寶馬英國公司財務總監(jiān)康思遠空降華晨寶馬任C E O,他豐富的財務經驗,被視為新工廠將投資建設的信號之一。
未來中國豪華車潛力巨大
從華晨與寶馬公布的投資情況來看,本次雙方投入力度相當大。目前國內豪華車制造商中,在國內擁有產能最大的是奧迪,目前已投入運營的有每年20萬臺的產能,寶馬通過本次大幅擴能,將繼續(xù)保持對奧迪的緊逼。
國內車市的持續(xù)高速增長,是寶馬決定擴能的重要原因。2009年前十個月,寶馬集團在中國大陸繼續(xù)強勁增長,共向客戶交付71952輛(2008年同期:52622輛)BM W和M IN I品牌汽車,同比增長36.7%。在10月份,BM W和M IN I品牌的銷量和2008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80%。
寶馬大中華區(qū)總裁史登科還提到,未來中國豪華車市場潛力仍相當大。目前國內高端車市場份額僅為5%,不僅落后于美國市場13%的份額,與德國市場高檔車30%的份額更是相去甚遠。史登科認為,根據(jù)全球其他車市發(fā)展的經驗,隨著中國車市的發(fā)展,未來高檔車市場份額將會越來越大,因此他對未來寶馬在中國的發(fā)展充滿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寶馬在華大幅擴產,是今年我國政府明確取消《構成整車特征的進口零部件管理辦法》后,第一家明確加大投資力度的高檔車制造商。該辦法取消后,構成整車特征的零部件包括動力總成等的關稅從25%下降到了10%,業(yè)界普遍認為這將加速豪華車在中國的本地化組裝生產。寶馬的擴產計劃,無疑是看到了該政策取消的利好。對于寶馬來說,如果不提早抓住這次機會,未來它將很難真正超越奧迪在華的長期領導機會。(黃習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