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黄色视频网站在线播放,奇优电影院在线观看
本頁位置: 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單身金領 如何理財再干3年提前退休?
2009年09月10日 10:20 來源: 廣州日報 發(fā)表評論  【字體:↑大 ↓小

  年薪收入22萬元單身金領青年 有房有車 年投資收益16萬元

  汪小姐退休后每年所需生活資金必須小于或等于生息資產的年投資回報。

  以348萬元生息資產進行計算,投資回報率必須達到:(220000÷3480000)=6.3%,才能使每年投資收益達22萬元。

  案例:

  廣州的汪小姐32歲,是某民營企業(yè)的副總經理,年薪收入22萬元。家有珠江新城200萬元價值的公寓一套,有158萬元的基金,130萬元的存款,沃爾沃轎車一輛。另有番禺60萬元現(xiàn)值住宅一套,租賃收入每年2.4萬元。

  商海搏殺多年后,汪小姐希望提前退休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請問,現(xiàn)在退休是否可以負擔未來若干年的生活?

  現(xiàn)在退休是否合適

  除開房產,汪小姐現(xiàn)有生息資產總計348萬元。約45.4%投資于基金,37.4%投資于存款, 17.2%投資于房產。

  現(xiàn)有生息資產的預期年投資收益率分別為:

  基金6%

  存款3%

  房產出租約為4%(24000÷600000=4%)

  綜合投資收益率為:45.4%×6%+37.4%×3%+17.2%×4%=4.53%。

  年收益為:3480000×4.53%=157644元<220000元年薪收入。說明如果汪小姐現(xiàn)在退休,生息資產收益無法彌補因不工作而減少的年薪收入,提前退休將可能降低生活質量,無法達到財務自由。

  方案一

  汪小姐年輕力強,資產積累豐厚,且具有一定的理財經驗,可以采取更為進取的投資方式,將目前4.53%的投資收益率提高到6.3%。

  對于房產的投資部分,建議保留。而原有投資比例中的存款比例過重,拖累了整體的收益率,建議改為購買黃金或銀行理財產品。

  而鑒于經濟大市回暖,資本市場走強,基金方面的投資也建議以購買股票型基金為主,還可穿插購買少部分藍籌股。

  有兩種方案可供選擇,如表一所示,都可以獲得6.3%的綜合投資收益率。

  如果汪小姐急于退休,選擇以上兩種方式都可以實現(xiàn)每年22萬元的投資收益,從而達到財務自由。

  但是,兩種方式中,風險性資產的投資比重都在50%左右,對于已經退休、沒有了職業(yè)依靠的人來說,投資風格比較激進。如果汪小姐希望比較穩(wěn)妥的年入22萬元,則有方案二供其參考。

  方案二

  建議汪小姐繼續(xù)工作,增加積累,使得生息資產總額達到一個較高的比例之后,采取比較穩(wěn)健的投資方式,也可實現(xiàn)每年22萬元的收益。

  生息資產

  需積累至405萬元

  根據(jù)汪小姐的個人情況,退休后可采取偏向穩(wěn)健的理財策略,60%的資金繼續(xù)購買基金組合產品,17%的房產部分繼續(xù)保留,剩余23%的資金則購買黃金與其余銀行理財產品。

  可得到綜合投資收益率:

  23%×5%+60%×6%+17%×4%=5.43%

  則退休所需生息資金總額X=220000÷預期投資回報率(Y%)=220000÷5.43%=4051565元,也就是說,汪小姐現(xiàn)有生息資產只要由現(xiàn)在的348萬元積累至405萬元以上,就可按退休后5.43%這個合理的預期收益率年獲22萬元的收益,即使不工作,也不影響生活質量。

  那么,汪小姐在工作階段,如何積累到405萬元呢?對于年薪收入22萬元的單身金領,需要養(yǎng)車,也需要一定的應酬,年支出較高,大約在6萬元上下,則年收入節(jié)余為16萬元。

  由于汪小姐擔任副總經理職務,平時工作比較繁忙,且基本保險可能不足,建議采取穩(wěn)健型積累策略,年度結余60%投資于基金定投,40%投資于分紅型保險,預期可獲4.4%(60%×6%+40%×2%=4.4%)的年投資回投率。

  而對于已有的348萬元的生息資產,也可調整成穩(wěn)健比例,獲得5.43%的投資收益率。

商訊 >>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