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頁|新聞|國 際·英文|財經|體育|娛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留學生|IT|教 育|健 康|汽 車
房 產|電 訊 稿|視 頻·圖 片·論 壇|圖 片 網|華 文 教 育|廣 告|演 出|圖 片 庫|供 稿
■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經濟新聞
站內檢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太湖竟仍有這么多小化工 監(jiān)管玩"貓鼠聯體"游戲?
2007年06月22日 08:55 來源:人民日報

  小小的藍藻,今夏讓人如臨大敵。昨日本報有報道說,深受其害的無錫市日前掀起“環(huán)保風暴”:截至6月20日,已取締21家廢品加工廠,停產整頓127家,還有71家污染嚴重的企業(yè)被責令停業(yè)或關閉。同時,規(guī)模以下化工企業(yè)三年關閉772家的目標將全面提速——已關停小化工生產企業(yè)160家,還有343家將在年底前悉數關閉。

  亡羊補牢,值得欣慰。但高興之余,也會有疑惑:按照國家法規(guī)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應銷聲匿跡的這些污染企業(yè),怎么現在才“計劃”悉數關閉?

  按照國家的有關法規(guī)和治理太湖的要求,這上千家污染企業(yè)至少在7年前就不應當存在。首先,根據1996年《國務院關于環(huán)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包括小化工企業(yè)在內的高耗能、高污染“十五小”企業(yè),在1997年年底必須全部關停。其次,《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明確規(guī)定,“自1999年1月1日起,太湖流域禁止一切單位超標排放水污染物”;太湖作為水源保護區(qū),化工企業(yè)更是在明文規(guī)定的“嚴禁”之列。其三,為配合“太湖2000年變清”目標,流域各地開展了大規(guī)模的治理活動,1999年12月31日24時,流域內兩省一市的負責人宣告:1035家重點污染企業(yè)“悉數關閉”,轄區(qū)內再無超標排污企業(yè)。

  不幸,太湖沒有如期“變清”。每年盛夏來臨,江蘇、浙江交界處的水污染糾紛仍然持續(xù)。天上不會掉餡餅,自然也不會平白無故掉下污水。在一次次“治污行動”和三令五申面前,掩耳盜鈴的還是我們自己。

  這樣的尷尬,還不僅存于太湖一隅。有關部門認定為“水質穩(wěn)定”的巢湖,如今密集的藍藻已擠占了5平方公里的湖面,而且部分湖水已從Ⅴ類下降為喪失了水體功能的劣Ⅴ類。某省剛宣布“全面取締”了飲用水源的排污口,10天后一化工廠就發(fā)生嚴重化學品污染事故。而這家多年來被政府部門授予環(huán)保先進稱號的企業(yè),竟是“長期以來生產廢水未經處理直排”進入水源地。

  問題出在哪里?是那些昧著良心賺錢的企業(yè)“太狡猾”,還是我們的監(jiān)管不到位甚至是對公眾玩“貓鼠聯體”的游戲?

  想起1995年4月在無錫召開的一次國際研討會。當時有機構根據國外湖泊的治理經驗,認為“太湖變清”至少需要四五十年時間,而且前十年至少要投資4000億元——這比當時太湖流域各大城市一年的財政收入總和還要多,因此大多數人認為是“小題大做”。但今天回過頭去看看,10多年來各地投入的資金和污染損失,何止4000億元 污染治理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實在是搬石頭砸自己腳的行為,走“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老路,都會得不償失。

  客觀規(guī)律是不可抗拒的。治理污染既要有長期艱苦的打算,避免畢其功于一役的速勝思想,又要有老老實實的切實行動;環(huán)保法規(guī)不是各取所需的“軟柿子”,必須不折不扣令行禁止,環(huán)保成果也不能是曇花一現的易碎品——或許,這也是微小的藍藻肆虐成災給我們的深刻教訓。(鄧建勝)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圖片庫服務】-【資源合作-【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有獎新聞線索:(010)68315046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京ICP備05004340號]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