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這為我們進一步作好工作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導。十七大代表、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表示。
單霽翔說,回眸十六大以來的5年,各級文物管理部門以文化遺產為依托,積極普及和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知識
,全社會珍愛文化遺產的良好風尚亮點紛呈。他向記者講述了兩件農民群體自發(fā)保護文物的感人故事。
一個故事發(fā)生在陜西省寶雞市眉縣楊家村。2003年1月19日,王寧賢等5位農民在村邊取土時,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處儲滿珍貴文物的窖藏。他們意識到這些文物是無價之寶,立即進行了分工,有人保護現(xiàn)場,有人跑去報告。趕來的文物保護人員被眼前的精美文物所震驚:出土的27件青銅器,距今2800多年,件件都有銘文,件件都是“國寶”。后經專家考證,這批青銅器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并被評為200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
另一個故事發(fā)生在貴州省黎平縣地坪鄉(xiāng)。2004年7月20日,一場百年未遇的洪水沖毀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坪風雨橋。當?shù)厣习倜弊宕迕褡园l(fā)地躍入洪水中,經過三天三夜的努力,從貴州打撈到廣西,搶救回了風雨橋73%以上的構件,特別是橋上的大型構件無一遺漏地被運回了村莊,使風雨橋得以重建。
單霽翔深有感觸地說:“民眾的文物保護意識在這兩個事例中得到了最強烈的表達。寶雞農民的‘護寶精神’,反映的是當民眾感受到家鄉(xiāng)悠久燦爛的文化傳統(tǒng),了解國家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之后,所形成的自覺自愿的保護意識和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同樣,風雨橋已伴隨當?shù)卮迕穸冗^了數(shù)百年的滄桑,凝聚了世世代代在此勞作的人們的情感,愛橋、護橋的意識已經溶入了他們的血液!
單霽翔介紹說,近年來,全國文物系統(tǒng)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形式,較好地發(fā)揮了文物宣傳工作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特別是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每年六月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這對普及文物保護知識,形成全社會珍愛文化遺產的良好風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2007年“文化遺產日”期間,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人事部、文化部集中開展全國性的文物系統(tǒng)表彰活動。多年來為保護長城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最基層的15名長城義務保護員、陜西寶雞市31名發(fā)現(xiàn)和保護文物的農民,以及中國建筑研究院歷史建筑研究所被共同授予“文物保護特別獎”。“民眾意識的覺醒是文化遺產最有力的保障,文化遺產保護不僅需要文物工作者和文物管理部門的努力,更需要廣大民眾的積極支持與配合。今后,我們要積極倡導‘民眾應當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主人’的理念,繼續(xù)發(fā)揮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先進人物的言行帶動保護文物的全社會行動,動員全體公民自覺履行保護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眴戊V翔對未來充滿信心。(倪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