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是清明節(jié),川西傳統(tǒng)民居特色的首席商業(yè)院落——文殊坊舉辦了以“沿襲千年傳統(tǒng),恢復清明習俗”為主題的“清明文化周”活動。千余成都市民在此公祭軒轅黃帝,場面浩大。 中新社發(fā) 霍潺 攝
|
中新網(wǎng)4月7日電 新加坡《聯(lián)合早報》4月7日發(fā)表題為《清明節(jié)放假與“中華文化標志城”》的文章說,昔時,漢武帝時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多少窒息了儒學的發(fā)展和活力。今日,我們更應取“百家爭鳴,兼尊儒學”的態(tài)度,才會使得儒學、乃至中華文化更加發(fā)揚光大。
文章摘錄如下:
今年,中國首次將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納入國家法定假期的日子。剛過去的4月4日,是清明節(jié)。
事實上,清明原本是中國民間習俗,世界各地的華人也多會于清明前后祭拜先人、回鄉(xiāng)掃墓“慎終追遠”,表達緬懷之情。只是清明當天可能拜祭的人數(shù)會更多,路上也會顯得更加擁擠。
中國官方層面,則多少有了一些變化。除近年來一直舉辦的“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省黃陵縣繼續(xù)舉行之外,官方媒體也制作了不少與此有關的節(jié)目。
從2006年中國政府確定第一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以來,民間與官方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方面已經(jīng)在全社會達成共識。但具體到如何操作,如何落實,以及與之相關的對傳統(tǒng)文化到底該置于何種地位,爭論仍然很大。
這僅僅是如“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般的一個幌子,還是關系到中華民族身份認同、或中國國家形象建立的核心依托?
遠的不說,3月9日山東省政協(xié)的大會上,政協(xié)主席在發(fā)言時,倡議在孔子、孟子故鄉(xiāng)的濟寧市范圍內(nèi)興建“中華文化標志城”,并要求將其納入國家預算。倡議引起的是幾乎一面倒的質(zhì)疑與抨擊之聲。
第二天,有108名全國政協(xié)委員簽名反對,更有委員指責這是“利用會場為地方爭取資金”。也有人認為這是以“假古董,偽文物”斂財。其后,相關的當事人和媒體、學者都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澄清和說明一些事實。
在此過程中,所謂的正反雙方,即“擁建派”和“阻建派”各不相讓。筆者無意介入雙方爭論,只是以其中主要的分歧,歸納出兩大爭議:
第一個層面的問題,是確立所謂“文化標志”有無必要?換言之,即在當代中國,需不需要一個能夠代表國家、且能為國民接受、國際認可的“文化標志”?
再者,如果需要,那是什么?孔孟之道能否載動中華文化?
不可否認的,在未嘗中斷的歷史中,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是中華文明的內(nèi)核;而孔子等先賢,也就成為中華文化、中國歷史、乃至中國國家的標志。這一點,無論是在海內(nèi)外的華人自身、抑或外部其他文明看來,都是不太有疑義、或視為理所當然。
其實,隨著近30年來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國的社會各界,也包括中共和政府,在自身的實踐中,都既認識到學習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認識到傳統(tǒng)思想資源的價值。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都以建設“和諧社會”為重要任務和目標,所謂“和諧”,恰恰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因為儒家思想自身有很強的包容性和超越性,又與執(zhí)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共產(chǎn)主義追求等)能夠互相容忍與融合。
這個中華民族幾千年一以貫之的精神信仰和文化根基,足堪“中華文化標志”之任。
這個層面的問題搞清楚了,那么,其他一些爭論就比較容易解決了。比如第二個疑問:建設“文化標志城”有無必要,是否又在制造一個假古董?
當然有此可能,但也不盡然,端看如何規(guī)劃、實施。另外,也與我們思維中的一個誤區(qū)有關,即多將傳統(tǒng)文化僅僅作為恢復、保護的對象,而非主動地以之作為我們的價值追求而在當代的建設中表達出來。
讓我們再看第三個疑問,所謂“地方”假借國家之名謀取自身利益的質(zhì)疑。
前已論及,建設“文化標志城”并非僅是地方利益,而應是國家追求。國家給以投入理所應當,各地大可不必擔憂山東或濟寧獨占利益。其實,有了對孔孟的尊重,我們可以期許,國家還會有對其他的宗教、各地方的信仰、以及不同族群的傳統(tǒng)等的更進一步的認可、尊重和弘揚。
僅有國家層面的、將以先秦儒學為代表的思想作為國家的“文化標志”,還是不夠,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危險的。與此同時,還必須有對各種宗教信仰、各地地方文化的尊重、認可和扶植;應允許不同宗教自由傳播,也允許各個地區(qū),亦可以建立自身的“文化標志”,則如“浙江文化標志城”、“陜西文化標志”"等也應允許出現(xiàn)。
昔時,漢武帝時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多少窒息了儒學的發(fā)展和活力。今日,我們更應取“百家爭鳴,兼尊儒學”的態(tài)度,才會使得儒學、乃至中華文化更加發(fā)揚光大。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后,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對一個人來說,這只是一小步;但對全人類來說,這卻是巨大的飛躍!
是的,清明節(jié)納入法定假日,只是文化建設的一小步;民主選舉鄉(xiāng)鎮(zhèn)長,也是民主建設一小步。未來的“中華文化標志城”以及諸如此類的設想和實踐,還只是一小步。但讓我們理性對待這一小步,因為,用荀子的話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范今朝)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