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學術(shù)觀點不同,明星學者閻崇年5日在無錫新華書店簽售時竟被人打了耳光。這一事件經(jīng)各大媒體報道后,引起了廣泛關(guān)注。
事情本身的對錯一目了然:打人肯定不對,因為學術(shù)觀點相左而出手就更不應該。目前,那位動手打人的男子已被送進了當?shù)嘏沙鏊5录澈蟮囊恍〇|西卻值得我們深思。
閻崇年是大多數(shù)觀眾喜歡的學術(shù)明星,此次突然遭摑的原因,是他的其中一些觀點“不同凡響”,讓人很難認同。比如,“剃發(fā)易服是民族文化的一種交流形式,不能上綱上線”,“文字獄有它的歷史局限性,雖然制約了一定的思想靈性,但起碼維持了社會穩(wěn)定”……這些一家之言,顯然有失偏頗,但凡有一定歷史知識的人,是很難服氣的。
我們知道,從央視“百家講壇”開始,全國興起了一股電視講壇熱。在這些節(jié)目里,學者們以通俗平實的語言,將艱深的學術(shù)問題,講述得生動有趣,對普及歷史、傳播國學知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人們在這些講壇上也聽到了一些聳人聽聞的觀點!鞍偌抑v壇”的另一位明星紀連海,就曾在上海一檔電視節(jié)目中“語出驚人”,說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因為他有婚外情。此論傳開,一片嘩然,因為它完全顛覆了大禹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很多人批評紀連!盁o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
電視講壇是具有一定學術(shù)含量的文化節(jié)目。學術(shù)講究的是嚴謹,而一些明星學者在講壇上發(fā)表“奇談怪論”,實際上是不嚴謹?shù)谋憩F(xiàn)。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鞏本棟提出,王立群、莫礪鋒等很多專家學者站到電視這個大眾平臺上,成了連接學術(shù)與大眾的橋梁。然而,有些學者的表現(xiàn)卻不盡如人意。比如,一些不太成熟有待商榷的觀點,本應在學術(shù)圈內(nèi)先行展開爭鳴,但卻被急匆匆地直接亮給了大眾,誤導普通觀眾;為了增加趣味,有些人直接引用“傳說”,而不是正史記載;由于長年研究,偏愛拔高自己的研究對象,間接貶低其他。歷史講究客觀公正,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但現(xiàn)在的講壇中,有些學者主觀推測的東西不少。像劉心武《解讀紅樓之謎》,很多都是根據(jù)只言片語做的猜測,最終只會影響人們對原著的真實解讀。本來的“授業(yè)解惑”,某種程度上變成了“誤人子弟”。
一些電視講壇類節(jié)目的獵奇媚俗,板子不能只打在專家學者身上,傳媒追求的收視率是其背后更有力的推手。以央視“百家講壇”為例,它所選擇的話題大多是獵奇、有爭議的,而學者的講述方式也多是懸疑式、評書式的,這在最大程度上調(diào)動了觀眾的興趣。實際上,學者講什么,怎么講,生殺大權(quán)全在電視臺。鞏本棟教授說,電視是如今最具影響力的大眾傳媒,盡管它不是社科院,但人們習慣將講壇類節(jié)目當成知識課堂。所以,電視一定要把好關(guān),選擇合適的話題,讓學者多講正確的、在學術(shù)界已形成共識的東西,才能真正“提高”大眾。否則,一味從商業(yè)化吸引大眾注意力出發(fā),會把講壇變成“戲說”,那就違背了這類節(jié)目的初衷。
歷史是立體的,從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東西。在這個文化多元的時代,如何對待各種不同的學術(shù)觀點呢?省社科聯(lián)科普部主任吳穎文說,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丁是丁,卯是卯。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這很正常。面對形形色色的學術(shù)論斷,作為讀者和觀眾,需要的是平和與寬容。最好的爭鳴首先是尊重對方,然后提出自己的論據(jù)相互切磋。如果覺得根本不值得爭辯,聽后不妨一笑了之,畢竟,電視講壇不是歷史課堂。去年,于丹在北京簽售時,一位男青年脫掉外套露出一件T恤衫,上面寫著“孔子很生氣,莊子很著急”以示抗議。這種爭鳴方式體現(xiàn)了應有的文明與理智,而發(fā)生在無錫的閻崇年被打事件,雖是一個極端個例,但仍值得引以為戒。
記者 張粉琴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