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尚未公映,“口水戰(zhàn)”已打得不亦樂乎。近日,《百家講壇》的專家鮑鵬山內部看片后,炮轟影片錯得離譜,他認為,影片中顏回、南子等人的死法與史實不符。導演胡玫、編劇何燕江隨即激烈回應,“這位專家,我看完全是磚家,磚頭的磚。這人一看就是門外漢,根本不懂電影。我認為,他大可不必借這種方式沽名釣譽。我們不可能完全按照歷史拍,不然電影就不存在了!
從鮑鵬山的質疑來看,他把影片《孔子》當成一部歷史書來挑錯。于是,他批評影片中顏回、南子、子路之死不符合史實,人物稱呼也不符合春秋時期的實際情況。應當承認,《孔子》中確有不少屬于虛構性質的情節(jié),與史實相差較遠。按照鮑鵬山的標準,該片編劇固然屬于“無知”。但作為一門影像敘事藝術,故事片并不同于歷史敘事,是可以虛構的,不必亦步亦趨按照歷史拍攝。從這方面講,胡玫等人的回應也沒有什么問題。
其實,鮑鵬山的批評代表了部分觀眾的擔心。對《孔子》而言,觀眾大概不愿看到影片違背乃至扭曲歷史,戲說甚至惡搞孔子。此前很多電影、電視劇在拍攝歷史人物時,流行戲說或搞笑,比如各種帝王將相劇,幾乎無例外地歪曲史實,將歷史人物高度美化或矮化。這種輕浮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風靡一時,且取得不錯的市場收益。但孔子身份特殊,與其有關影片在創(chuàng)作態(tài)度上應該是嚴肅的,如果淪為搞笑的娛樂片,也就失去了孔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意義。此前曾傳出“孔子會武功”、“孔子談情說愛”之類的炒作,很容易使觀眾有這種擔憂。
但實際上《孔子》沒有采取戲說、搞笑的創(chuàng)作方式,影片表明,胡玫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是嚴謹?shù)。影片中虛構的地方不少,但總體上不違背歷史,甚至有不少情節(jié)過于追求歷史真實,以至于一些片斷看上去顯得僵滯、呆板,缺乏藝術的生動活潑。影片后半部分主要講述孔子流亡,在處理史實與藝術虛構的關系上則顯得比較笨拙,給人的感覺比較零散。
雖然孔子被尊為圣人,但電影創(chuàng)作應該是自由的,不必被史實所羈絆。實際上,西方創(chuàng)作了不少有關耶穌的影片,并沒有一味遵循歷史,而是著重探索人物的心理困境,取得了較高的成就!犊鬃印分皇且徊抗适缕蠹覜]必要把它看作歷史教科書。不過,胡玫也沒有必要輕蔑地認為鮑鵬山“沽名釣譽”,如此揣度人心,誰還敢批評《孔子》呢?
周南焱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