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堂修身養(yǎng)性
學校放假了,社會上的補習班會不會跟著熱鬧起來?杭州放春秋假,而浙江其他地市沒有放,那么杭州學生的教學進度會不會落后呢?
陪同采訪的《錢江晚報》記者沈偉紅說,春秋假一般是由各區(qū)根據(jù)自己的情況和工作計劃自主安排,存在先后的時間差,特別是秋假時間,全市沒做統(tǒng)一規(guī)定,這樣,一些社會力量辦學單位也就不太可能在這段時間里大規(guī)模地開班了。
趙光雄說,按市教育局規(guī)定,初三、高三年級春季只放“五一”法定假,春假其余時間延遲到升學考試后,秋假照放,“放假時,老師不會多布置作業(yè),相反,在兩個學期中間各安排一周的放假,讓學生們修身養(yǎng)性,調整好心情,他們在學校讀書的效率反而更高了。”
在采訪中記者發(fā)現(xiàn),幾乎每所中小學校都會在春秋假里為學生們提供一份豐富多彩的活動菜單。天長小學校長樓朝輝說,學校把春秋假列為“第二課堂”,希望通過“游學”活動,讓孩子們更多地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為此,學校還給每個學生發(fā)了一本活動指南手冊,上面列入了許多參觀、訪問和文體活動的介紹與安排。
鄭涵之同學參加了“走孤山、訪西泠”活動后說,真為自己能“認識”吳昌碩、馬衡和沙孟海3位篆刻大師而高興。而朱清怡同學則是在假期里追尋了西湖三杰——于謙、岳飛和張蒼水的足跡。
更具創(chuàng)意的是,從去年開始,杭州市專門推出了“青少年學生第二課堂券”,每個學生每年可領到6張券,費用由地方財政承擔。目前全市有71個場館被列入首批第二課堂名錄,名錄中有文博、名人紀念館及故居、革命歷史紀念地、文化科普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等五類,這些公益性場館均可使用“第二課堂券”。因此,每到節(jié)假日,許多學生就會憑券進入這些場館免費參觀游覽。
【焦點關注】
上海課程計劃預留了不少空當
教育部門有權決定是否放春秋假
在杭州探索放春秋假伊始,曾在教育圈內引起過一個討論,爭議的焦點就是作為浙江省的一個市級教育行政部門,杭州市教育局是否有權利單獨規(guī)定中小學生的在校學習周期和放假時段。
華東師大法政學院黨委書記錢品石說,我國的教育法和義務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未對學生的休假天數(shù)做過具體和明確的界定,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門在不影響完成教育目標和教學計劃的情況下,應當有權對管轄區(qū)域的中小學校課時安排、放假時間做出指令性調整。
黃浦區(qū)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員說,如果上海要推行春秋假,應當由市教委統(tǒng)一安排,而不能由各區(qū)縣自行安排,否則不利于全市中小學工作的協(xié)調與統(tǒng)籌安排。
那么,上海是否也能像杭州那樣給中小學生放春假和秋假呢?從杭州采訪歸來,記者與滬上一些師生座談,他們大多流露出羨慕的神情。
“其實我們小時候上學時學校也放過春秋假!彼山瓍^(qū)中山小學校長朱學清說,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的郊區(qū)會在春耕和秋收時節(jié)給中小學生放一周左右的假期,目的是讓孩子回家協(xié)助家人搞農忙。朱學清說,現(xiàn)在雖然不再需要學生停課回家忙農活了,但放春假和秋假,讓孩子們能在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jié)走向大自然,這會使他們的青少年時光更有意義。
在上海市教委長期負責課程改革研究工作的王厥先說,為什么不能把“放假”和“休閑”也看成是一種教育手段和途徑呢?“從上海的新課改方案設計來看,教學計劃并非都排得很滿,而是留有不少的空當,為學校靈活安排學生的各種活動提供了空間。事實上,許多學校在初三和高三的上半學期已經基本上把初中和高中的教學任務完成了,有的學校完成得更早。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如果現(xiàn)在要問一個高中畢業(yè)生,他們最留戀的學生生活是什么,許多人會回答是學農或參加社會實踐。所以,給中小學生多放幾個假,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焦點鏈接】
國外學生如何放假
- 英國
學校在兩個學期之間一般會安排春假和秋假各一星期。有的家長會讓上小學的孩子在春假里去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在老人們居住的農莊或者海邊親近大自然;有的父母會請假輪流陪孩子過假期。不少上中學的孩子則結伴去周邊國家旅游。
- 美國
中小學生的假期每年大約有193天,其中春假一個星期,暑假兩個多月,冬假兩個星期。美國公立學校規(guī)定學生在高中畢業(yè)前必須完成規(guī)定的社區(qū)服務,所以假期就是學生做義工的大好時機。
- 日本
學校的假期一般為每年3次:暑假從7月上旬至8月下旬,寒假從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春假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一般不到兩周。
- 俄羅斯
學校每到三四月份會放10天春假。雖然大部分地區(qū)仍被嚴寒籠罩,但學校還是會組織學生開展野外活動。
- 新加坡
每年3月,中小學都有一周的假期,用以組織學生旅游,進行一番體驗式學習。 特派記者 王蔚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