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8月6日電 (朱世強)今天上午,在蘭州大學舉行的“第六屆全球華人物理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朱邦芬在《如何培養(yǎng)一流的年輕物理學者》的報告中指出,對中國大學頂尖人才的教育,創(chuàng)造精神遠遠要重于知識的積累。
朱邦芬通過列舉楊振寧、丘成桐等著名科學家,指出現(xiàn)今中國大學教育的狀況:學生追求學位勝于追求學問;教師注重自己的發(fā)展勝于對人才的培養(yǎng);校領導等行政管理機構保官、升官勝于對教育事業(yè)的追求;論文、作業(yè)的“短期指標”勝于立身之本的培養(yǎng);教育在中國沒有獲得應有的地位,GDP的投入、對人才選拔的體制、運用人才的標準等都是相當的刻板;中國的大學缺乏世界一流的導師,學生缺乏跟一流頂尖學者之間的交流與溝通。這樣,在無形中就導致了學生服從權威,尊重師長,抑制批判精神,重視知識的傳承與積累,從而忽略了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重要性。
多年從事科研和教育的朱邦芬告訴記者,培養(yǎng)一流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才是中國大學第一位的任務。一流拔尖人才不是課堂上教育出來的,而是要給他們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開拓他們的視野,發(fā)散思維,讓他們具有無限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而這種氛圍就需要教師改變自己心態(tài),注重以教學為主,在物理系即使是科研大學,也以教學為主。在急功近利的大環(huán)境下,學術氛圍和良師指導是很重要的,既要讓學生學習知識又要創(chuàng)造知識,培養(yǎng)他們的信心和具有“推翻”的批判精神,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小班輔導,注重精英化教育,激發(fā)學生的求知創(chuàng)新欲。我們要學習老清華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引導學生自主性學習,給學生有仰望星空的空暇和興致。
此次“全球華人物理大會”于8月3日在蘭州開幕,是繼汕頭、臺北、香港、上海舉行之后,首次走進中國西部城市,將于7日結束。諾貝爾獎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Douglas Osheroff,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新竹清華大學原校長徐遐生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著名激光物理學家沈元壤教授等600多名國際國內知名學者、院士、專家共同探討物理科學與教育問題。華人物理學會于1990年6月成立于美國紐約,每3至4年主辦舉行一次全球華人物理大會,大多由諾貝爾獲獎得者、Field獎獲得者、以及當今在物理學界前沿做出杰出貢獻的華人物理學家和在物理教育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教育者參加。(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