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大房企分別是廣州恒大地產、深圳花樣年、廈門明發(fā)集團及禹洲集團,其中恒大地產擬將原定15億美元集資規(guī)模降至7—10億美元
□ 本報記者 許 潔
轉眼已到金秋十月中旬,然而房地產商期待的的“金九銀十”并沒有如期出現,價滯量跌、交投轉淡的局面讓開發(fā)商唉聲不斷?墒,這樣的慘淡境界卻沒澆滅內地房企赴港上市的熱情,甚至還變得更加急切。
4家已通過聆訊房企
融資至少200億
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調查數據顯示,目前至少有30家房企正在進行A股或H股的上市計劃。如果這批房企IPO成功,募集資金總規(guī)模將超過1000億元。
據統(tǒng)計,目前總部位于北京的金隅集團、深圳的華南城、上海的恒盛地產以及14日剛掛牌的廈門寶龍地產4家公司均已在香港上市。而總部位于廣州的恒大地產、深圳的花樣年、廈門的明發(fā)集團以及禹洲集團四家房企也已經通過了香港聯交所的上市聆訊。另外,上市傳聞已久的龍湖地產也可能在本月內完成上市聆訊。據悉,該公司上市初步集資約78億港元。
已經通過聆訊的四家房企中,恒大地產計劃下周一與明發(fā)集團同時進行上市推介,本月23日至29日公開招股,并暫定于11月5日掛牌。據了解,恒大地產此次預計募集資金10億至15億美元(約78億至117億港元)。明發(fā)集團計劃籌資最少80億元。花樣年計劃本月底招股,11月初掛牌,擬集資46億元。而禹洲集團準備20日香港上市招股,計劃募集資金3-5億美元。
這四家公司至少融資200億元。除了以上這些公司,還有卓越地產、佳兆業(yè)等公司正在積極備戰(zhàn)香港上市。
縱觀已經在香港上市和通過聆訊的內地房企中,恒盛地產以及恒大地產稱得上數一數二的,他們的募集資金額也是不相上下。
恒盛地產融資額最高達119億港元,掌門人張志熔也躍上了2009胡潤內地富豪榜的第51位。
頻頻破發(fā)
赴港上市不再美好?
對于這些地產公司而言,赴港上市并沒有那么一帆風順。
比如,9月底上市的華南城以及10月2日上市的恒盛地產,均在上市首日即跌破發(fā)行價。此外,近幾周以來,香港股市已有5只新股連續(xù)在首日即告“破發(fā)”。這是不是就意味著香港市場對于內資房產股的不認可?
“香港市場對于內地房企是存在疑問的,這些疑問都是基于內地房地產的長遠發(fā)展,這與國家未來的政策以及明年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關系很大!甭撨_四方總經理楊少峰對記者表示。
據市場人士透露,恒大地產為預防上市時遭遇市況變動,擬將原定15億美元集資規(guī)模降至7—10億美元。10月6日,寶龍地產發(fā)布公告稱,鑒于香港資本市場新股發(fā)行方面的波動情況以及公司面向散戶發(fā)行部分的股份認購不足,計劃將首次公開募股籌資規(guī)模從6.28億美元降低至3.53億美元,而發(fā)行價也由原定的每股3.3-4.9港元下調至2.75港元。在寶龍地產內部人士看來,降價、延期實屬無奈,因為2008年資本市場以及房地產市場的深度調整使得赴港上市的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改變。
赴港IPO相對A股容易
記者發(fā)現,有一些地產公司對赴港IPO并不“感冒”,轉而選擇在A股上市,比如綠地集團、中信地產、萬達集團以及農工商房產等均在備戰(zhàn)A股發(fā)行。
那么為何成批的地產公司選擇此時扎堆赴港上市,而不選擇A股?
“有些房企2007年便開始行動了,但是由于國家宏觀調控的轉向,未能如愿。但今年總體環(huán)境已經有所好轉,并且房地產商的業(yè)績都很好。而相對于在A股上市,由于監(jiān)管部門的一些原因,并沒有香港IPO那么容易。因此,赴港上市成為首選。”楊經理表示。
“買地——圈錢——再買地”,在資本市場瘋狂的2007年,這樣的資本運作模式讓不少地產企業(yè)獲益匪淺,也引發(fā)了房地產業(yè)的泡沫。在近幾個月多個城市房價出現大幅上漲的情況下,資金過度涌入房地產行業(yè)容易造成新一輪的泡沫。為了遏制這一現象,證監(jiān)會有關負責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對募集資金用于囤積土地、房源,或用于購買開發(fā)用地等的IPO,不予核準。
看來,這些房企選擇A股IPO確實面臨難題,還不如直接奔赴香港。
“圈錢”行為將推高地價房價
那么他們赴港IPO的動機何在?
“圈錢,這就是房地產商赴港IPO的目的!睏罱浝砗敛恢M言,“現在房企拿地遠不如以前那樣容易了,拼的就是資金。誰錢多,誰就買地起地,誰就能占有市場份額。有了地,又能再進行融資,這樣便具備了無限擴大的可能?梢哉f,如今資本運作方式已經成為房地產商的核心競爭力!
其實,人們除了關注房地產企業(yè)赴港IPO的動機,更關心這樣的舉動未來會對樓市產生怎樣的影響?
楊經理對記者表示!伴L遠來看,上市后這些資金會流入樓市,導致樓市資金量擴大。但是土地供應是有限的,因而會推高地價,房價便會跟著上漲。這是一個推波助瀾的影響。”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