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財經中心金融頻道

準備金率再次上調 仍然難改加息預期

2010年12月13日 09:12 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參與互動(0)  【字體:↑大 ↓小

  對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喧囂的周末:

  國家統(tǒng)計局周六發(fā)布月度宏觀經濟數(shù)據(jù):11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漲幅快速摸高至5.1%,超出了大多數(shù)機構4.7%的預測值。

  央行提前一天作出反應,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相比起10月的突然加息與連續(xù)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來說,這一次的貨幣政策顯得相對“低調”。

  如何解讀這兩種現(xiàn)象?預計市場又會作出怎樣的反應?

  1

  通脹壓力仍大

  盡管從食品、原材料價格等的快速上漲,中央的強力限價措施上,人們已經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了通脹壓力的存在,但是11月通脹數(shù)據(jù)如此迅疾地突破5%,仍然讓分析師們吃了一驚。

  統(tǒng)計局12月11日發(fā)布數(shù)據(jù)顯示,11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1%,環(huán)比上漲1.1%。1-11月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3.2%,已經突破3%的全年目標。

  怎樣看待5.1%這個數(shù)據(jù)?為什么貨幣政策的回應會如此“低調”?

  國家發(fā)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的分析可以解釋部分原因,他認為,12月翹尾因素將下降一個百分點,CPI可能回落到5%以內,11月份CPI同比漲幅(5.1%)將是今年的高點。

  但是,這種短暫回落的預期顯然還不能完全解除“通脹警報”,目前市場上的研究機構普通預期CPI同比漲幅到明年5-6月間才會真正見頂。安信證券最新發(fā)布的策略報告認為,本輪通貨膨脹可能延續(xù)到2011年中期才會結束。

  東方證券認為,2011年CPI將呈“前高后低”的走勢。明年上半年由于季節(jié)性因素(春節(jié))以及2010年CPI低基數(shù)原因CPI將重新回升全年CPI的高點應在明年的5-6月份。上半年CPI當月同比或在4%-6%區(qū)間。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認為,食品價格仍然是11月CPI攀高的主因,但未來非食品價格的因素更值得關注。

  從結構上看,11月食品同比漲幅達到11.70%,但上升的速度已有所下降:10月食品CPI增速較9月份提高了2.1%,而11月上升幅度已經下降至1.6%。這表明在行政價格管制、“農超直聯(lián)”及貨幣緊縮等政策的多重干預下,食品價格上升的加速度有效抑制,短期內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不大。需要密切關注的是近期非食品CPI價格的加速上升,從9月同比增速下降0.1%,到10月份上升0.2%,再到11月進一步上升0.3%。這表明外部流動性泛濫推動的大宗商品價格上升,通過價格傳導以及通脹預期的擴散,推漲下游的非食品價格。

  2

  加息仍有可能

  另一項重要的政策動向,是央行在上周五晚間宣布,年內第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使存款準備金率達到18.5%,創(chuàng)歷史最高。

  以銀行目前的資產估算,此次準備金率上調將再度凍結約3000億左右的資金。但是考慮到10月央行對工農中建招和民生等6家銀行的定向準備金上調即將到期,預計釋放約2000億元,此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對于市場資金面的影響顯然相對有限。

  為什么預期之中的加息并沒有出現(xiàn)?好買基金研究中心認為,政府比較忌憚息差擴大后可能紛至沓來的外部熱錢。提高準備金率的目的更多是對沖目前較高的外匯占款,圍堵企圖套利的外部熱錢,同時避免加息對正處于復蘇之中的宏觀經濟的影響。

  但是,如果通脹繼續(xù)居高不下,大部分經濟學家及分析師均認為,不排除會進一步提高利率水平。

  重陽投資預計,央行還需上調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并至少加息27BP。

  3

  政策仍是

  行情主要阻力

  近期一直為政策壓力所困的股市行情,在經歷了這一輪政策發(fā)布的敏感期之后,可能會稍有舒緩。但是信達澳銀基金宏觀策略部總經理昌志華表示,政策壓力始終是最近制約行情的主要阻力。

  昌志華認為,政策的收緊將以不過分傷害經濟增長為前提,經濟向好及流動性寬裕的局面不會發(fā)生根本的改變,市場中長期向上的格局仍存。從估值上看,目前市場估值也已回落到14.49倍附近,顯示市場下跌空間有限。

  安信證券認為,通貨膨脹問題已經成為影響2011年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走向的關鍵性問題。由于管理層將不得不采取加息、收緊信貸規(guī)模等多種方式抑制通貨膨脹,這些政策同時也會抑制實體經濟中的總需求,因此,2011年的流動性整體不利于資本市場。同時,勞動力價格上漲和政府的過度調控是影響上市公司盈利的最大風險。在企業(yè)盈利和流動性均無亮點的情景下,預計2011年資本市場繼續(xù)保持平淡格局。

  相關

  報道

  新興經濟體

  CPI集體“發(fā)燒”

  據(jù)新華社上海12月12日電 國家統(tǒng)計局11日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11月份CPI創(chuàng)下年內新高,但事實上,CPI“發(fā)燒”不僅僅是中國獨有現(xiàn)象。在“金磚四國”中,巴西、俄羅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近期CPI漲幅均大大超過了有關國家預設的通脹目標。平衡增長和通脹成為了全球話題。

  今年前11個月,巴西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指標——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累計增幅已達到5.25%,超過全年通脹水平目標。

  今年以來,俄羅斯消費者價格指數(shù)(CPI)已上漲7.2%,而上年同期的漲幅為8.3%。據(jù)俄羅斯央行預計,俄羅斯2010年通貨膨脹率將達8%。

  2010年9月,印度產業(yè)工人消費價格指數(shù)同比上漲9.8%,農村勞動力消費價格指數(shù)同比上漲9.3%,商品批發(fā)價格指數(shù)同比上漲8.6%;而1-9月,這三個數(shù)字累計漲幅也分別高達3.1%、13.5%和9.7%。

  更讓新興經濟體頭痛的在于,美國二次量化寬松政策使得全球面臨流動性泛濫的威脅。歐美經濟低迷、投資機會減少使得資本加速從西方流向東方,熱錢流入正在加劇新興經濟體通貨膨脹和資產泡沫的風險。

  根據(jù)高盛的調查,現(xiàn)在流入主要新興經濟體國家的國際游資無論是速度和規(guī)模均超過金融危機爆發(fā)之前。2009年4月至今年6月,國際凈資產以年均5750億美元的規(guī)模進入新興經濟體國家。

  一方面,要保持國內經濟適度增長,另一方面,輸入性通脹的壓力使得很多國家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啟動加息。這讓很多新興市場陷入了難以抉擇的“兩難”困境。增長和通脹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話題。

  專家

  連線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

  通脹問題

  不足為懼

  深圳特區(qū)報訊(記者 王欣)由通脹帶來的政策壓力已成為近期市場的頭號“阻滯”力量,但作為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李稻葵在昨天信誠基金年度金融論壇上卻極其樂觀地表示,中國經濟正進入內需上升階段,當前的通脹壓力并不足為懼;資本市場也處于長期以來難得一見的健康情況中,不存在泡沫。

  隨著十二五規(guī)劃的布局漸漸明朗,轉型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的新主題,但轉型也讓一些機構投資者憂慮未來經濟增長速度會放緩。對此,李稻葵認為,中國經濟已進入一個新的高增長階段,并不完全是由財政赤字、金融赤字所帶來的,而是內需上升所拉動的。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可能會從金融危機前的8-9%,下降到3-3.5%的水平。他認為,這正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結果。

  11月CPI同比上漲5.1%,使通脹壓力帶來的緊張氣氛前所未有地強。但李稻葵認為,現(xiàn)在的通脹格局與上世紀80-90年代初完全不同。上一輪是貨幣超發(fā)、政府財政赤字上升帶來的全社會需求高漲,從而使得生產能力相對不足。但當前的基本格局是國內需求不足、生產能力非常充足,推動價格上升的主要因素,一是成本的上升,包括節(jié)能環(huán)保成本、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用工成本上升;二是資金充足帶來的局部炒作,像大蒜、生姜、綠豆等,這種炒作難以持續(xù)。因此,李稻葵認為,明年不太可能出現(xiàn)5%以上的大規(guī)模通脹,這也不會成為影響經濟發(fā)展的根本性因素。

  在貨幣政策的選擇上,他認為,未來會以漸進式的方式逐步回歸常態(tài),更多的是走一步看一步,而不是一步到位,來個5、6次頻繁的加息!皼]必要大規(guī)模地迅速緊縮。”

  對于資本市場,李稻葵認為:“中國的資本市場現(xiàn)在處于長期以來難得的健康情況,不存在泡沫!膘o態(tài)市盈率18倍,還沒有考慮增長,不僅在中國縱向比較是健康的,橫向比較也是很健康的:美國股市15-16倍,印度市場28倍。因此,他樂觀地預計,資本市場明年應該會有比較好的發(fā)展,“不僅體現(xiàn)在價格的水平上,而且也會體現(xiàn)在擴張的步伐,需要以資本市場擴張的辦法,來逐步化解貨幣存量奇高的難題。”

  對于全球經濟,李稻葵明確表示,全球性的流動性過剩仍然會持續(xù)相當長一段時間。美國的戰(zhàn)略目標就是以量化寬松政策避免其進入日本式的持續(xù)長達20年的經濟緊縮陷阱。歐元的問題預計明年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但歐洲也會逐漸進入一個量化寬松的運行軌道。因此,全球自然資源的價格預計還將上漲。記者 王欣

參與互動(0)
【編輯:曹文萱】
 
直隸巴人的原貼:
我國實施高溫補貼政策已有年頭了,但是多地標準已數(shù)年未漲,高溫津貼落實遭遇尷尬。
${視頻圖片2010}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1]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