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二十日電 題:晚安!梅地亞
中新社記者 翁陽
今晚八點,文化部副部長于幼軍、團中央第一書記胡春華等數名高官在梅地亞新聞中心就“重視未成年人教育”接受中外媒體集體采訪。這是十七大期間在梅地亞舉行的最后一場新聞活動。
據粗略統(tǒng)計,從十七大開幕至今,梅地亞先后舉行了四次記者招待會以及近百場集體采訪和小范圍采訪活動。從省部級黨政要員到一線基層代表,從國有、民營企業(yè)高管到知名體育明星,六十多位十七代表都在這里留下了身影。
這場新聞盛宴著實讓眾多媒體始料未及,“分身乏術”則成為記者們的“心頭之恨”。以十月十七日為例,從上午九點直至晚飯時分,屠光紹、楊凱生、郭樹清等一批中國金融界重量級人物,在水泄不通的新聞間內,按每小時一位的頻率陸續(xù)接受集體采訪。極具新聞價值的這一天,被中外記者譽為“金融采訪日”。
梅地亞十月七日試運行當天,新聞中心主任翟惠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梅地亞會向境內外媒體提供實質性服務,成為真正的“記者之家”。
“我很少判斷錯誤,但今天必須認錯。沒有報名到北京采訪十七大,實在是重大錯誤……十七大對于媒體采訪的安排令人耳目一新。” 香港財華社主編羅綺萍在發(fā)表于十八日的文章中如是寫道。
透過十七大的新聞硝煙可以發(fā)現,采訪戰(zhàn)場已不再局限于人民大會堂的三十九級臺階、抑或是代表團的集體討論,梅地亞正成為中外記者競相追逐的新寵。
從十五大開始,香港新城財經臺記者潘惠蓮已連續(xù)參加了三次中共全國黨代會報道,對于單兵作戰(zhàn)的她,面對以往沒有的密集新聞活動,著實很辛苦!斑好我只要重點關注好金融領域就行了”,潘惠蓮以這種方式為自己減壓。
事實上,在十七大新聞中心忙碌辛苦的還不只是記者,來自中宣部、中央外宣辦、外交部、港澳辦、臺辦、中國記協等多家單位的近百名工作人員同樣很不“輕松”。
從七日中心試運行開始,他們便開始以此為家,受理記者采訪申請、幫助媒體聯系采訪對象、進行新聞安排等一項項具體工作,使得“早八晚十”的作息時間形同虛設,許多人已將忙碌到深夜視為家常便飯。新加坡亞太金融新聞社的一名記者在外國記者接待處辦理證件時驚詫地發(fā)現,“已經過了十點,你們居然還在堅守!”
官方信息顯示,采訪十七大的境外記者有一千一百多人,遠遠超過了中國境內的八百余名。有境內記者以“略帶醋意”的口吻說,“他們不僅人多,而且待遇也比我們好”。中新社記者在十七大采訪期間注意到,在首次設立的十七大新聞網站上,有專門為境外記者開設的采訪受理申請表;在不少記者招待會上都給境外記者預留了靠前的位置;此外,境外記者獲得的提問機會也絲毫不遜色于境內媒體。
據知,在今年一月一日開始實施的《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guī)定》中明確規(guī)定,外國記者在華采訪只需征得采訪單位和個人同意即可,不再像以往必須由境內單位接待陪同,這意味著境外記者已擁有了和境內記者一樣的采訪權利。
在十七大期間,通過梅地亞新聞中心的聯系渠道,境外媒體的采訪申請只要代表本人同意,均予以迅速安排。
香港大公報助理總編蔣兆勇對中新社記者說,他注意到十七大上一些黨代表高官面對媒體時不僅不再閃躲,反而能以從容的姿態(tài)輕松應對,從中可以看出中共在“媒體政治”態(tài)度方面的積極轉變。
在這種變化的背后,則是近年來中國推進信息公開與建立完善新聞發(fā)布機制等方面描繪的一幕幕圖景。此間分析人士指出,開放度和透明度的提升是中共轉型現代政黨的一個重要表現。
與風景怡人的玉淵潭公園緊鄰相望的梅地亞賓館,自一九九二年十四大開始至今,連續(xù)四次成為中共全國黨代會新聞中心所在地。十五年間,梅地亞已見證了太多太多的中國變化。
十七大梅地亞新聞中心的全部采訪活動到今晚已全部結束,但對于明日的閉幕式,以及之后十七屆一中全會的相關新聞安排工作,今晚或許又是一個不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