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16日電 新一期《求是》刊發(fā)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常務副校長史培軍反思今年初中國雨雪冰凍災害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今年年初中國低溫雨雪冰凍巨災形成的原因,并指出此次災害中暴露出來的種種問題折射出中國應對巨災的能力嚴重不足。
文章闡述了對此次災害的三點思考:
1.災害性天氣預報和預警不能代替區(qū)域災害的預報和預警。災害性天氣只是發(fā)生區(qū)域性災害的致災因子,而本次巨災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必須從災害風險防范的角度,由單純?yōu)暮π蕴鞖獾念A報和預警,轉向區(qū)域綜合災害災情的預報和預警,這樣才能科學而全面地指導巨災風險防范,特別是巨災應急處置。
2.應及時宣布在部分重災區(qū)啟動救災工作一級響應。自從國家建立預警制度以來,還沒有宣布啟動過一級響應,而在實踐中已經是多次啟動了一級響應。究其原因,主要是擔心宣布啟動一級響應會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盡管這種擔心有一定道理,但在巨大災害降臨時,如果不明確宣布啟動一級響應,國家層面的高級協(xié)調機制就會因缺乏應用而無法得到健全。文章認為有必要健全國家自然災害一級響應的啟動程序。
3.應對巨災的應急準備及能力還相當薄弱。中國中央各部門以及各有關省區(qū)在應對這場巨災的過程中,相互間的協(xié)調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整合條條與塊塊應對巨災的綜合性預案。此外,廣大城鄉(xiāng)在災害突發(fā)時缺少必要的各種應急物資,一些重要的生產部門基本沒有應急物資儲備,特別是當大范圍斷電以后,有些政府的應急指揮部門連基本的應急發(fā)電裝備和照明設備都難以保證,指揮應急工作的部分負責人甚至不能按時到災區(qū)一線開展工作,這些都反映了應對巨災的各方面工作與國民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是多么不相稱,從而也折射出應對巨災的能力嚴重不足。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