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本報記者 支玲琳
●嘉 賓:于 海(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他們星夜兼程、千里馳援,他們自發(fā)前往、無怨無悔,他們體現(xiàn)了“中國最溫柔的心”,他們創(chuàng)造了“世界史上最大規(guī)模、也最快速的一次民間動員”。對于在汶川地震中涌現(xiàn)出來的百萬民間志愿者來說,無論我們加諸怎樣的贊辭,都不為過。
而今一年過去了,人們同樣也在關注,有多少志愿者還堅守在第一線。因為我們知道,救援過后,災后重建、創(chuàng)傷撫平,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支玲琳:那一刻,地裂山崩,但那一刻,也是愛心涌流。也因此,2008年被稱為是中國的“志愿者元年”。回望這一年,您認為汶川地震中的志愿者,究竟有怎樣的突破意義?
于海:這場地震的破壞力量實在是太強了。它不僅從物理意義上損毀了家園、湮沒了生命,而且還在社會意義上,讓當?shù)剡M入了失序狀態(tài)———政府、公安、銀行等等,都埋在了下面。任何國家遇到這種情況,都要進入緊急狀態(tài)。在唐山地震的歷史影像中,你會發(fā)現(xiàn),十萬解放軍拿著工具從四面八方奔過去,但普通民眾參與得不多。所以汶川地震實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突破,就是在這種重大災難面前,國家和社會、政府和公民個人有了全面的合作,開辟了國家、政府和民眾共赴國難的一種模式。
同時我們還看到,很多志愿者組織在這次地震中紛紛亮相。比如李連杰的“壹基金”。他到現(xiàn)場,帶上自己的專家,了解當?shù)氐那袑嵭枨螅苑浅I(yè)。還有像一些大學,也有心理學專家、社工專家?guī)е蠋煂W生到現(xiàn)場去,以專業(yè)知識提供心理輔導。在這個過程中,對中國志愿精神的發(fā)揚,對志愿服務的普及和深入,無疑起到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支玲琳:一年前,我們關心的是有多少人參與,F(xiàn)在,我們關心的是多少人會留下。以心理干預為例,阪神地震后,日本專門制定了為期10年的援助計劃?梢姙膮^(qū)的志愿行動,也應該是常態(tài)化、可持續(xù)的。對此您怎么看?
于海:這是個問題,但本身也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志愿者活動的前提,當然是民眾要有參與的激情,讓人們都受到感染,都愿意去。但是從長遠來看,志愿者服務的可持續(xù),最終還是要落到本地化、常規(guī)化上。比如你從北京上海大老遠奔到那里,能堅持多長時間?
我認為,將來志愿力量的主干部分,應該是當?shù)氐。志愿者的本意應該是在不影響日常工作、心有余力的前提下,幫助有需求的人。比如我是一個當?shù)蒯t(yī)生,我主要的工作是在醫(yī)院為病人服務,但我仍然可以在閑暇時間,利用專業(yè)知識為社會居民服務。而且這樣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作為當?shù)厝烁型硎,會產(chǎn)生一種很強的激勵意識,愿意在工作之外,為那些苦難更深重的家庭來用一份心、出一份力。而且,這樣的志愿者更容易動員,也更容易堅持。所以從長遠來看,四川震區(qū)災后重建的志愿工作,應該大力發(fā)展志愿工作的本地網(wǎng)絡,整合本地力量。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拒絕外部的力量。比如有些專業(yè)方面尚有欠缺,那么可以請外部人員協(xié)助,很多志愿者哪怕在異國他鄉(xiāng)都是愿意趕過來的。但外來志愿者的工作,不是取代當?shù)刂驹刚,而是來訓練指導、幫助提升,這樣當?shù)氐闹驹噶α烤涂梢陨L起來。還是那個最簡單不過的道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幫助別人,重要的是讓別人有力量。其實,這本身就是志愿工作的應有之義。
支玲琳:但我想可能很多人也會有困惑,比如想利用一技之長奉獻他人,卻苦于沒有合適的途徑,能幫到那些有對應需求的人。對此您有怎樣的建議呢?
于海:如果一個人有日常工作,他要去做志愿工作的話,那本身也需要別人為他服務。因為志愿工作是自愿性的,它和自己本職工作最大的區(qū)別是:本職工作一天不去就是曠工,幾天不去可能就會有嚴重的后果,所以這也是一種必須要履行的職責。但志愿者工作就不同了,從好的方面來說它是自愿的,不是強迫性的。但在另外一方面,也因此很容易當沒有人盯著的時候,沒有人給你安排的時候,變成總是停留在“意愿”階段,而難以變成“志愿”行為。志愿者工作,是需要有組織安排的。
我們看到,一些志愿者,他們有服務的愿望,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機會。所以汶川地震發(fā)生后,有些志愿者組織開始主動發(fā)布專業(yè)人才需求信息,想辦法聯(lián)絡一些志愿者,我認為這是很好的嘗試。因為志愿者組織,不光是要提供專業(yè)的服務,還有很重要的職能,就是動員和組織志愿者資源,做好志愿者的服務工作。當然在未來,還應該有更加專業(yè)的分化、細化,這樣才能將更多的善心、善意和個人愿望結(jié)合起來,落到實處。
支玲琳:不可否認,汶川地震之所以激發(fā)了人們?nèi)绱藦娏业闹驹妇,也是因為災難的震撼力量,喚醒了人們的良知和愛心。因此,今后如何將此愛心上升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行動,如何以制度形式加以安排,當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于海:經(jīng)過汶川地震,對于志愿精神、志愿服務,政府已經(jīng)在關注、社會已經(jīng)在提倡,我認為在制度方面的激勵和支持還有一段路要走。因為我們還有很多志愿服務,不是出于大難,而是日;、生活化的需求。這時候除了弘揚善旨之外,可能還需要一些正式的安排(如精神獎勵、稅收減免),來激發(fā)人們更愿意去做志愿者。
也許有人會批評,這樣會不會讓志愿者活動流于功利化。我認為這是一種苛求,是不對的。在我們現(xiàn)階段的志愿者工作,我認為不能太強調(diào)動機,而是要看實際的效果。更何況,如果我們的制度,有助于培養(yǎng)一種以服務別人為榮的社會風氣,讓人向善,這又有什么不好呢?而且如果志愿者通過服務經(jīng)歷,能夠增加一份更好看的簡歷,能夠得到幫助和成長,這又有什么可指摘的呢?經(jīng)歷這場地震,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成長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