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0日電 香港《大公報》日前刊出署名文章認為,駐京辦別號“蛀京辦”,顯然是“癌細胞”,應該割除。病根是“大政府”,而這是計劃經濟的天然屬性。這種現狀不改變,即使真的把駐京辦都取消,各地也還要變著法兒地“跑部錢進”。關鍵是要打造“小政府、大社會”。
文章摘錄如下:
數據顯示,目前副省級以上駐京辦共52家,各地市駐京聯絡處520家,縣級和企業(yè)的駐京機構約5000家,再加上鄉(xiāng)鎮(zhèn)、各種協(xié)會、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駐京辦,總計已超過萬家。這些駐京辦年開支總計約百億元(另說約千億元)。
林林總總的駐京辦,建立初衷是好的:加強與黨中央、國務院的聯系;及時了解、收集政策信息;接待本地、本部門進京人員;爭取中央的資金和物資,爭立中央控批的重大項目;面向全國乃至全球招商引資。
但實踐證明,這些駐京辦在辦了一些正事、好事的同時,也干了不少丑事、孬事,總賬算下來,只能說得不償失、弊大于利。
杜絕“托門子”、“找關系”
毒化官場風氣,F在盡人皆知,辦成一件稍有難度、需人審批的事,光指望“公事公辦”是難乎其難的,保險而又便捷的路徑是“托門子”、“找關系”。而駐京辦則是這種惡劣風氣的推波助瀾者──開宗明義,它的頭號任務就是“拉關系”,盡量建立與中央各要害部門關鍵人物的密切關系,為日后辦事打好鋪墊。
于是,各駐京辦競相攀比,奢華之風盛行,紛紛建造“五星”酒店,特設超豪華的“總統(tǒng)套間”;于是,“陪搓麻、陪歌舞、陪洗浴”成了駐京辦的連臺戲,“三步四步全會,一斤兩斤不醉”成了駐京辦工作人員的基本功。
擾亂經濟秩序。各地駐京辦不但開辦有地方特色的飯店、餐廳,還兼營商貿、房地產,是典型的“官商”。這樣,賠了錢由當地政府兜著,輕易垮不了(山東濰坊是個例外。濰坊派駐京滬深等地共11家辦事處,到2008年底有兩家已累計欠債2000多萬元。當地政府幡然醒悟,于2009年初全部撤銷),而其盈利則進了當地政府的小金庫。站在這樣一個只贏不虧的平臺上“與民爭利”,顯然是違背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原則的。
腐敗溫床!芭懿垮X進”是駐京辦的本質特征,“請客、送禮”是兩件經久不變的法寶。當然,客怎么請、禮怎么送,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但無論是現金還是存折,是婚資還是奠儀,是古玩還是名畫,是香車還是豪宅,統(tǒng)統(tǒng)定性為賄賂,絕不會有誤傷、有冤情。正由于此,“整頓駐京辦”才成了中紀委和監(jiān)察部2006年四大工作之一。
打造“小政府、大社會”
駐京辦別號“蛀京辦”,顯然是共和國的癌細胞,應該割除。但病根又不在這里。病根是“大政府”,而這是計劃經濟的天然屬性。這種現狀不改變,即使真的把駐京辦都取消,各地也還要變著法兒地“跑部錢進”,也許會花費更多、成本更高、弊端更嚴重。
關鍵是要打造“小政府、大社會”。政府不能包打天下。政府管得越多,“跑部錢進”越厲害。政府主要精力應用于管好財政支出,搞好國防、公安、教育、醫(yī)療、社保,提供充足的社會公共產品,而把生產經營活動(關乎國家命脈的除外)交由社會組織和民眾按市場經濟規(guī)律去發(fā)展。這樣,地方政府還會整天盤算“政績工程”,滿腦袋GDP,總想通過歪門邪道的“公關”,從中央控制的項目或資金上多占些便宜嗎?
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小政府”首先人數要少,主要做些服務性的組織協(xié)調工作,而把重大事項的決策權交給非常設的專家組成的幕僚機構,要公開透明。
提倡網上辦公。辦事講關系,實在是大毛病。這種惡習不改,腐敗斷難除根。在這一點上,應該學習古人“公事不入私門”的精神(反過來,自然就是“私事不入公門”了)。如今計算機普及,網絡發(fā)達,完全可以避開人際關系,實現“網上辦公”,把下級的申報材料和上級的批示文件全部曬到網上,公道與否不但當事各方一清二楚,全體網民也都心明眼亮,這還容得下“貓膩”嗎?
果能如此,駐京辦還有什么用?自然會慢慢銷聲匿跡。(張忠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