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25日 星期三
站內檢索
頻 道: 首 頁 | 新 聞 | 國 際 | 財 經 | 體 育 | 文 娛 | 臺 灣 | 華 人 | 科 教 | 圖 片 | 時 尚
  中新百貨 | 短 信 | 專 稿 | 出 版 | 供 稿 | 產 經 資 訊 | 廣 告 服 務 | 視 頻 | 心路網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滾動新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中國“油荒”背后的思考:盡快建立油價決定機制

2003年12月18日 14:55

  中新網12月18日電 財經時報報道說,燃料油、汽油、柴油等成品油近來成為最緊俏的產品,而中國今年石油進口將達1億噸,石油儲備亦進入實質階段。業(yè)內人士認為,“油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的能源安全戰(zhàn)略的缺陷——只注重能源資源的壟斷而忽視了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因此,應盡快根據大量需求石油并影響國際油價的特點,建立自己的油價決定機制。

  報道稱,專門從事石油市場信息調研的咨詢公司北京金凱訊總經理涂斌興指出,成品油短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國內各大煉廠利潤下降,紛紛減產,致使成品油供給量減少。

  涂斌興分析,中國成品油的來源,主要是從國外進口原油并在國內煉廠加工。進口原油的價格一般依據歐洲市場價格;伊拉克戰(zhàn)爭后,國際原油價格并沒有回落,造成中國各大煉油廠生產成本急劇上升,利潤空間急劇縮小,很多在完成今年生產任務后開始檢修設備,等于停產了。這就造成近期國內成品油市場供給大量減少。

  同時,中國的成品油價格是采取對國外市場成品油價格加權平均的方法制定的,即在加權平均的價格上漲幅度超過8%后,中國才對國內成品油市場進行相應的幅度調整,結果國內成品油價格明顯滯后于國際市場價格。一些煉油廠開始大量將柴油等成品油出口國外,獲取利潤。

  該報近日從國家發(fā)改委得到的消息是:“已經意識到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弊病”,正在著手進行定價修改之前的市場調研。

  很多業(yè)內人士呼吁,中國在加強和主要石油產地合作的同時,必須加強力量制定自己的石油價格體系,或者最低限度影響到亞洲原油市場價格的走勢。否則,即使中國控制了大量石油資源,由于價格被其他國家控制,中國的石油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

  報道還稱,一些中國石油專家指出,日本并不生產任何能源,但日本現在利用能源消費大國的優(yōu)勢,控制了亞洲很多能源的交易價格。這種做法值得中國研究借鑒。

  此前《華爾街日報》曾撰文指出,中國對于能源的大量需求將改變世界“能源地圖”,但因為中國不能控制石油價格,只能成為這種改變的最終買單者。(鈕鍵軍)

 
編輯:聞育旻

更多精彩經濟新聞:中新財經
相關專題:中國財經媒體內容精粹

 
  打印稿件
 
:::新聞自寫短信:::
對方手機: 最多五個(半角逗號號分隔 0.2元一條)

新聞長信,五千字容量
檢驗碼:
手機號:
密 碼 :
獲取密碼    
 
 
 

關于我們】-新聞大觀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誠聘英才】-【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