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外公毛澤東——翻開我家老影集》作者孔東梅,以毛澤東與賀子珍外孫女的身份,從偉人后代和當代女性雙重視角出發(fā),將女性、婚姻、家庭等內(nèi)容娓娓道來。如對外婆賀子珍、母親李敏和作者自己留學經(jīng)歷的比較,對外婆婚姻生活的分析,有著中西方高等教育背景的作者都以文化的、理性的態(tài)度做出嘗試。
我的外公毛澤東
大家可能知道,我外公小時候經(jīng)常和曾外公發(fā)生沖突。至于原因,父親脾氣暴躁,兒子頑皮倔強;父親對兒子勞動、生活、學業(yè)的嚴格要求;還有施舍與反施舍的義利之爭,都是沖突的導火索。
外公在家里組織了一條“聯(lián)合戰(zhàn)線”,最重要的盟友當然是曾外婆。此外,他還盡力工作,小心記賬,讓曾外公抓不到把柄。此后,父子沖突是少多了,但分歧仍然存在。我覺得,這還是兩代人的人生目標不同所導致的。
曾外公讀過兩年私塾,知道文化的可貴。他已計劃好,將來把兒子送到湘潭一家米店當學徒。然而,一本《盛世危言》卻改變了一切。它使外公萌生了要去山外世界看看的念頭。1910年他要去鄰縣的湘鄉(xiāng)東山小學讀書,那是一所不教四書五經(jīng)的新式學堂。
他知道父親的態(tài)度,所以搬來了一切可以說服他的親戚和師長。外公的表哥王季范說的“不讀書就沒有用”大概打動了曾外公的心思。接下來,外公的八舅愿意負擔學費,他的兒子愿陪同外公上學。此時,曾外公開始用商人的現(xiàn)實思維考慮了,他說:澤東是湘潭人,到湘鄉(xiāng)讀書只怕有界線。
外公的老師一錘定音:現(xiàn)在到外國留學的都很多,何況到湘鄉(xiāng)呢?這樣,外公又一次勝利了。那年,外公16歲。這是他第一次出門到離家五十里以外的地方。
后來,他又有了去省會長沙讀書的機會,曾外公照例反對。但是,在外公的母親、舅舅及表哥、老師等的大力支持下,曾外公終于同意資助兒子。外公得以最終完成學業(yè),從而奠定了他成為20世紀最偉大人物的起點。
外公的原配羅氏
她是外公家庭中最不為人知的一位成員。然而,這又是一個不可以被歷史忽略、被后人遺忘的成員,她,就是外公的原配羅氏。
眾所周知,外公有楊開慧、賀子珍和江青三位妻子,但這并不是歷史全貌。外公在延安接受采訪時,也談過此事。
在《韶山毛氏族譜·世系表》(竹溪支)齒錄卷十五中,我查到了毛氏家族對他第一次婚姻的最權(quán)威記載:“原配羅氏,清光緒十五年己丑九月二十六丑時生,宣統(tǒng)二年庚戌正月初二寅時歿,葬韶山南岸土地沖楠竹,酉山卯向!
據(jù)此可知:羅氏生于1889年。這樁婚事,據(jù)我看來起碼有兩個成因:一是,毛羅兩家是世交,羅氏祖母毛氏是外公祖父的堂姊妹,而羅氏之父與我的曾外公有生意往來,兩家關(guān)系更加密切。二是,毛家有子無女(夭折兩個),羅家有女無子(夭折六個),曾外婆身體不好,家事又頗繁重,找合適的大兒媳幫忙已是當務之急。
而羅氏嫁到上屋場毛家之后,且不提外公滿意與否,至少公婆滿意——據(jù)說她與婆婆和弟媳(澤民外公的發(fā)妻王淑蘭)相處很好。1910年大年初二,羅氏因病去世——有人說是患了痢疾,在缺醫(yī)少藥的農(nóng)村,已是足以奪命的惡疾。當時她才21歲。這年秋天,外公做出了離開韶山去湘鄉(xiāng)讀書的決定,從此開辟了真正屬于他的人生新天地。
我的外婆賀子珍
我兩歲到六歲都在外婆身邊度過。當時年紀小,外婆給我的印象并沒有后來深。說來也怪,以往聽外公的錄音,和外公會面都能引起她病情的重大反復。而1976年外公去世,全國人民淚落如雨時,她卻表現(xiàn)出驚人的平靜。
現(xiàn)在回想起來,這是一次不亞于前兩次的危機。只不過由于壓抑較深,當時沒有爆發(fā),而分幾年逐漸釋放出來。只要外婆一發(fā)病,樓里馬上就如無人居住般安靜。
1979年外婆終于獲準進京。為了這一天,她足足等了30年。現(xiàn)在,她可以來了,可是……
北京對她而言,一來意味著丈夫,可他已在三年前離開了人世。而只要他活著,自己就不能去。這個悖論使兩位老人一直痛苦著。二來意味著國家,就像當初她不顧一切前往的紅都莫斯科,是心中的圣地,理想的家園。但她來北京后惟一的外出,都沒超過天安門廣場和左右公園的范圍。
此時中風和糖尿病已讓外婆離不開醫(yī)院。為了健康起見,她一定要去瞻仰紀念堂的時間被一縮再縮。在紀念堂,曾經(jīng)和被紀念者有過十年婚姻、六個兒女的外婆,把眼淚和嗚咽一并吞下肚里。
媽媽和爸爸推著輪椅,讓外婆坐到休息室的外公手書《七律·長征》前面。外婆抬眼望著丈夫那熟悉的龍飛鳳舞草書,久久不語。
5年后,當我們推開急救室大門時,一切都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外婆去了,隨后是火化。火焰熄滅后,幾塊沉甸甸的鋼鐵家伙終于在森森白骨中露出了面目。外婆留給我們的,除了她的冤家彈片,還有1951年發(fā)給她的殘疾革命軍人證,按照規(guī)定,她可以每年領(lǐng)取330元的殘疾金,但取款簽名欄沒有留下任何一處她的簽名。
我的姨媽李訥
姨媽李訥1940年生于延安。當時外公已47歲,對這個自己十個子女中最小的孩子特別喜愛。他不忍心把女兒送到保育院,姨媽成了家中惟一和外公度過全部童年的孩子。父女間的昵稱是:“大娃娃”和“小爸爸”。
姨媽1965年從北大歷史系畢業(yè)后,以她特殊的角度見證了“文革”初期那一段紛紜復雜的歷史。然而,好學深思、恬淡平和的姨媽與波譎云詭、百口莫辯的政治顯得那樣不協(xié)調(diào)。后來,她也和數(shù)以萬計的機關(guān)干部一起,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
外公逝世之后,姨媽有過一段異常孤獨、困難的時光。由于江青在京北遠郊秦城監(jiān)獄服刑,她常常要花費整天的時間,乘公共汽車去那里探監(jiān)。但人們沒有忘了她。在外公衛(wèi)士長李銀橋夫婦的幫助下,姨媽1984年和我現(xiàn)在的姨夫——王景清結(jié)婚,長期住在北京市民那種簡樸而局促的房子里,過著老百姓平靜而自由的生活。
我自己的故事
我兩歲到六歲在上海外婆那里。湖南路262號寓所頗為寬敞洋氣,工作人員把各方面都照顧得很周到,衣食無憂的我還能在家看看電影。這些是墻外的孩子當年無法想象的。
但是我仍然很羨慕墻外的孩子:他們有父母,有朋友,這些是再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也無法替代的。外婆的病使她自顧不暇,父母的工作和收入使他們不可能穿梭于京滬之間看我,結(jié)果就使我在一定程度上重演了媽媽的童年——因孤寂而內(nèi)向。
然而我終究沒有像她那樣受苦,畢竟東梅的媽媽與嬌嬌(指李敏)的媽媽相比,已經(jīng)有很多不同。她中文不大靈光,但對文學的愛好有相當積累,這一點對我影響至深。學著她當年的樣子,好靜的我讀了家里所有西方文學作品。
1996年,我工作了。在泰康人壽工作的三年創(chuàng)業(yè)期間,我經(jīng)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這段經(jīng)歷給我一生成長起了轉(zhuǎn)變和催化的作用,也為歸國創(chuàng)業(yè)奠定了基礎。
工作了的我,“名利心”似乎特重,出國夢越做越香。1999年,我考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美國學業(yè)繁忙之余,我潛心鉆進各種文化場所,以濃厚的興趣看待多元化的世界。
回國之后,我仍繼續(xù)自己的學業(yè),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就學燕園,使我在濃厚的學習空氣中自由呼吸到前輩思想的因子。
凡此種種,最終觸發(fā)了我從文化角度研究百年毛家以及中國“紅色文化”代表人物的決定。外公在上世紀20年代初,曾創(chuàng)立過新民學會、文化書社等等。而在目前的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我創(chuàng)立一個機構(gòu),以研究、宣傳、出版、傳媒為業(yè),不正是對家風很好的繼承和延續(xù)嗎?我為它選了一個有意義的好名字——“菊香書屋”。
作者孔東梅:在毛澤東四位孫輩后人中,孔東梅是惟一的女性。她的母親是毛澤東長女李敏,父親是原解放軍炮兵副司令員孔從洲將軍之子孔令華。毛澤東為她起名“東梅”。既包括他自己的名字“東”,又有他一生都喜歡的“梅”。
東梅1972年出生,童年在上海度過。上小學后,回到北京父母身邊?既敫赣H的母校北航后,她選擇了英美文學專業(yè),畢業(yè)后進入泰康人壽保險公司。不久,東梅赴美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貒,創(chuàng)辦北京東潤菊香書屋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長,致力于整理、研究、宣傳“紅色經(jīng)典”文化。
(來源:上海解放日報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