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 道: 首 頁 |新 聞|國 際|財 經(jīng)|體 育|娛 樂|港 澳|臺 灣|華 人|科 教|圖 片|圖片庫|時 尚
汽 車 |房 產(chǎn)|視 頻|商 城|供 稿|產(chǎn)經(jīng)資訊 |專 稿 |出 版|廣告服務|演出信息|心路網(wǎng)
本頁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新聞浮世繪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干嘛總拿馬加爵的名字吸引眼球!

2004年12月06日 10:03

  不知道是否是筆者有些過敏,但當筆者翻開12月3日的某報,看到《廣州又現(xiàn)“馬加爵”》的消息時,非常震驚和氣憤。等上網(wǎng)一搜,筆者更加震驚和氣憤:關于這條消息的報道,幾乎都用了類似標題。而早在幾個月前,何向東和成彪就曾呼吁,不要濫用馬的名字,善待他的親人(分別見2004年6月19日《羊城晚報》和6月20日的《新京報》),可這一次,媒體仍不約而同地把馬的名字放在標題中!

  馬案曾震驚全國,當時,人們在震驚和氣憤之余,也有過不少冷靜的反思。畢竟,馬的犯罪背后,還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而馬在犯罪之前,也并無劣跡,就其行為本身而言,屬于偶犯。所以,有識者就提出,要對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多些心理關懷,讓他們的心靈天空少些陰霾,多些睛朗,讓類似的悲劇少些,再少些。

  法律也對馬的行為做出了相應懲處,此案已經(jīng)劃了句號,任何人——除了法律上的需要外——都不該舊事重提。媒體這樣做,也許并無惡意,甚至其當初還可能對馬有過同情和理解。但是,筆者不知道,如果馬的親人看到馬的名字一而再地被人拿來吸引眼球,心里會是什么滋味!

  從某種意義上說,馬本人也是受害者,馬的家人尤其是他年邁的父母和祖母,受害尤甚,馬的一時糊涂,不僅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也給了家人以致命打擊,這將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痛。在馬案“論定”之后,媒體如此重提馬的名字,把他的名字做為大學生犯罪的代名詞,不僅是對馬的再次傷害,更是對馬的親人尤其是馬那年邁雙親的傷害,這與在傷口上撒鹽——不,簡直是撒辣椒面——何異?與在心上戳刀何異?同時,這還侵犯了馬的姓名權,盡管這可能并非有意。

  筆者想問:如果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或其他親人因為一時糊涂,犯了罪之后,便成了某種犯罪的代名詞,不知哪天就在媒體上看到、聽到他的名字再次被提起,我們心里會是啥味兒?況且,廣州此案,犯罪嫌疑人的身份(馬為統(tǒng)招生,牛為自考生)、作案原因及動機,均與馬案差別甚大,如此類比,本身就不恰當。

  無論如何,這樣大張旗鼓地把馬的名字拿出來吸引眼球,對馬及其親人都是不公平不人道的?磥恚M管人文關懷和人道主義早已成了人們尤其是媒體“口頭禪”,但讓其從嘴上走到心里,路還很長。

  請媒體今后在制作標題時,不要輕易使用任何犯過罪錯的人名來吸引眼球,在追求眼球效應的同時,更要對所有人保持一種人文關懷。如果在眼球效應和避免傷害之間只能擇其一,則舍前者而取后者。同時,建議國家通過立法,對如何使用這類人的名字加以規(guī)范,免得讓人想用就用。

  【稿源:紅網(wǎng);作者:崔建民】

 
編輯:張磊】



  打印稿件
 
:站內(nèi)檢索:
關健詞1:
關健詞2:
標  題:
[每 日 更 新]
- 中國赴日留學人員人數(shù)累計達到九十萬人
- 臺"陸委會"副主委:江陳會對兩岸關系具重要意義
- 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抵臺灣 參加學術研討會
- 國產(chǎn)新舟60支線飛機成功首航 飛行平穩(wěn)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當選阿塞拜疆總統(tǒng) 得票率為88.73%
- 九名中國工人在蘇丹遭綁架 大使館啟動應急機制
- 證監(jiān)會:城商行等三類企業(yè)暫停上市的說法不準確
關于我們】-新聞中心 】- 供稿服務】-廣告服務-【留言反饋】-【招聘信息】-【不良和違法信息舉報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法律顧問:大地律師事務所 趙小魯 方宇
建議最佳瀏覽效果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