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3日電 泥土里的蚯蚓很不起眼,外表看來都一樣,但研究人員調查發(fā)現,臺灣的蚯蚓種類多達73種,更有5成以上是臺灣特有種,學界歷經百年以上的研究調查,證實臺灣的蚯蚓資源相當豐富,更見證臺灣的生物多樣性。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臺“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最近完成臺灣蚯蚓調查報告。特生中心表示,蚯蚓是環(huán)節(jié)動物門環(huán)帶綱的動物,常出現人類生活中,但以前生物學界很少研究蚯蚓,臺灣第一篇臺灣蚯蚓調查報告由日本學者于1898年發(fā)表,這份一百多年前的報告,只描述兩種采自臺北的蚯蚓。
此后近一世紀,臺灣蚯蚓分類研究斷斷續(xù)續(xù),只有德國、日本、美國以及臺灣學者投入研究,到1960年代,臺灣蚯蚓種類共計發(fā)現有26種,其中特有種僅4種。
更可惜的是,自196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臺灣的蚯蚓調查研究幾乎完全停滯,直到近10年,蚯蚓調查和分類研究重新發(fā)展。特生中心表示,生物學界發(fā)現,蚯蚓的生態(tài)和種類反映臺灣生物的多樣性,因此,在特生中心、臺大和中興大學的生命科學系、臺中自然科學博物館等單位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全臺發(fā)現的蚯蚓物種從60年代的4科9屬26種,增加到6科13屬73種。
其中,最讓人驚喜,莫過于臺灣特有種的蚯蚓就多達42種,比率高達5成7,再次證明臺灣的生物多樣性。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沈慧萍說,以前臺灣蚯蚓采集地集中臺灣北部,人為活動較頻繁的平原地區(qū);但這10年來,特生中心針對臺灣中南部山區(qū)進行蚯蚓資源調查,不但陸續(xù)發(fā)現新種,至今還有不少物種正鑒定記錄未發(fā)表。
沈慧萍說,已發(fā)表的73種蚯蚓各有不同,例如新發(fā)表的蚯蚓以“臺灣大蛇蚓”的體型最大,主要出現在海拔1800至2000米中海拔山區(qū),成蚓體型最大可達86公分,體寬(即身體直徑)將近2公分,有如一條小蛇。最小的蚯蚓是原產于南美的外來種蚯蚓Eukerria saltensis,乍看如一條細線,體寬僅約1.5公厘。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