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等人八十年前奉“中研院”院長蔡元培之命于廣州創(chuàng)立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今年慶八十華誕。5月10日,該所舉辦展覽,將商朝馬車、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等珍貴文物以數(shù)字化方式呈現(xiàn)于臺北“臺灣民主紀念館”。圖為展覽中陳列了該所發(fā)掘的三千年前西北岡遺址青銅人面(左一)的仿制品等。 中新社發(fā) 劉舒凌 攝
|
中新社臺北五月十日電 (記者 劉舒凌 陳立宇)創(chuàng)始于一九二八年的“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今年慶八十華誕。十日,該所舉辦展覽,將商朝馬車、漢代石刻畫像拓本等珍貴文物以數(shù)字化方式呈現(xiàn)于臺北。
這項“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臺灣巡回展首站設于此間“臺灣民主紀念館”。
借助計算機、電視等媒體,臺北民眾在這里欣賞到三千年前商朝馬車、瀏覽清朝皇帝的詔書、虛擬“把玩”臺北縣出土的陶偶豬。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常簡稱“史語所”)所長王汎森稱,通過多年珍貴典藏數(shù)字化工作,該所正構建一個漢學研究平臺,并開始將成果帶到公共地點,讓更多民眾有機會接觸珍貴文物。
如今位在臺北市南港區(qū)的史語所內(nèi)有許多文物珍藏。該所傅斯年圖書館收藏漢代石刻畫像拓本一千五百多件,漢代西域記錄軍備檢查情形的木簡號稱“國寶”,還有保存完整的上世紀西南少數(shù)民族田野調(diào)查史料等。
傅斯年等人八十年前奉“中研院”院長蔡元培之命于廣州創(chuàng)立了史語所,目標是“使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tǒng)能在中國建立起來”。
當時,史語所集中了中國一批著名學者,如趙元任、陳寅恪、羅常培、李方桂、李濟、董作賓等;它一方面繼承乾嘉學派治學精神,一方面汲取了包括西方近代新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在內(nèi)的研究方法,十年間組織殷墟發(fā)掘十五次,成果世界矚目。
一九四九年遷到臺北后,史語所在臺北縣十三行遺址等地點的考古又有許多發(fā)現(xiàn)。
王汎森說,史語所是“中研院”最早成立的研究所之一,但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著手運用電腦整理新舊史料,便于保存和接觸,正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