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6日電 中國知名的經濟學家樊綱教授近日指出,私有財產已成為中國財富結構主要組成部分。他于1月13日在中國經濟50人“長安論壇”上說,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人,最大程度地完成了對財富的再認識,截至2000年底,資產性財產總量已達到38萬億元。
中國青年報報道說,樊綱的結論至少來自兩個方面的研究。
一是資本結構。在計算出的總量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占31%,個體私營企業(yè)占38%;而在資本所有權結構比例中,國有資產只占26%,國內居民個人擁有57%的資本額,另外,集體和港澳臺商人及外商占有量都不到一成。
這些數據說明,中國資本主要由國家和集體使用、所有的格局已發(fā)生重大變化,居民所有資本已超出國有資本,甚至比國有和集體資本總額還要大,已經成為全社會資本總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資本要素收入也有22%流向了居民個人。
二是金融資產。以手持現金、儲蓄存款、有價證券為研究對象,從政府、企業(yè)、住戶3個部門看,持有量增長幅度分別是1980年的82倍、236倍、130倍,占國內金融資產比重分別為18.6%、31.7%、49.7%,可以看出,居民占有大部分金融資產,而且都是凈資產。已調研出的情況是,國內金融資產總量是20萬億元,有30%左右的城市居民擁有近80%的居民金融資產,其中近一半又被20%的少數高收入階層占有,這構成了現階段中國財富存有量的基本特點。
報道說,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一個資本稀缺的窮國,資本效益是美國的3%左右,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國家,資本收益率非常低。平均收益率是6.4%。其中,國有資本收益率為4.9%,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收益率為18.4%,其他企業(yè)為8.9%。(謝湘劉芳)